引喻体—马文婷个展即将在杨画廊开幕—环球文
海报 引喻体—马文婷个展 展览名称:引喻体 艺术家: 马文婷 开幕时间:2016年3月5日 下午4时 展览时间:2016年3月5日-3月31日 杨画廊将于2016年3月5日呈现艺术家马文婷个展“引喻体”,这是其在杨画廊的首次个展,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3月31日。 引喻是文学中用来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以及借由某一种事物来阐述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绘画与文学虽然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它们的联系确也是显而易见,特别是在传统绘画中,绘画本身就承载着文学的使命,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艺术、美学领域所争论的。本次展览名为“引喻体”,暗含了艺术家作品中一贯坚持的社会叙事性,试图去经由个体经验与当下社会、时代的种种情境交融,来审视、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文婷的作品多与具体的社会图像有关,且取材广泛。其所选择的表现对象本身所携带的信息,画面中透视法则与空间关系的混乱,形体塑造与平面色块的叠压以及具象形体与抽象几何色块的并置,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喻体来肢解现实,同时也试图重建一个平行悬置于我们生活之上的现实。 在此次即将展出的新作中,其比以往更加重视画面的形式语言,且每幅作品背后都关联着一定的社会问题或个人生存感受的表达。但同时所绘对象本身又不仅仅是作为视觉元素而存在且服务于画面结构,或是一种精神性与情绪的表达,艺术家更希望它能够作为某个问题的引子、喻体或是暗示,从不同的线索或路径带领观者去观看与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碎片,而正是这些断裂的碎片从不同侧面拼成了今天的时代景观。 艺术家自述: 在中国当下这个特殊的时代,我认为艺术需要参与全面的社会启蒙,而不仅仅是视觉启蒙。我们现在最大的危机就是人们会慢慢地在从娱乐和形形色色中所获得的短暂的快感、刺激中消解掉个人对意义、自我生存的追问。 在今天,或是每天、每时每刻,地区城市化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都伴随着病态、扭曲的社会结构畸形地运转着,每个人都如同是一台大机器上的原件被安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而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都在极度膨胀的物质冲击和权力欲望下无处安放。对我而言,每天生活在其中如同是在一幕幕无声默剧中游走,所触所观所到之处皆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这种无形的自在使得我在工作时始终不能无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种种矛盾与现实、无奈与纠缠,因为你的一举一动、一个念头或一些决定,其实都早已默默地浸透了时代,并在个体身上投下了烙印。而在艺术内部的空间中去直面问题本身,来重新审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则是我希望不断去努力和接近的方向,因为艺术就是探索和感知生活及精神的一种方式,是人的思想力、创造力全面实现的手段,它本身就是指向超越的。 对我而言,拿艺术来做什么以及思考艺术对于自己的意义何在,是一个艺术家作为“人”表达和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从早期的“教皇”系列、社会现场到近期将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图像并置在一起,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重组重构,形成一个新的看似真实却又充满种种不合理的图景,戏剧性地再现了一个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情境,通过组合和并置产生的多重意义,以及平面与空间的错位与重叠来肢解现实,同时也试图重建现实——一个平行悬置于我们生活之上的现实,去打破人们在视觉观看上对空间关系和直观意义的既有期待。 但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美学意义,朗西埃曾提到:“艺术是一个容许我们继续质疑并重塑感觉与感觉之间关系的地方”,而我则试图在画面中去尝试一种强制性的图像覆盖,在呈现透视法则与空间关系的混乱,形体塑造与平面色块的叠压以及将各种具象形体、抽象几何色块并置的同时,希望能籍此经由个体经验与这个社会、时代的种种情境交融,来审视、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物体自身形象的穿插、纠缠、凝固、静止而冰冷地自我呈现,从而使得作品本身成为一种对现实最直接、最相应的对照,来跟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各种真实与荒诞交织、戏剧与现实并存、扭曲与束缚纠缠共舞。 海报 引喻体—马文婷个展 展览名称:引喻体 艺术家: 马文婷 开幕时间:2016年3月5日 下午4时 展览时间:2016年3月5日-3月31日 杨画廊将于2016年3月5日呈现艺术家马文婷个展“引喻体”,这是其在杨画廊的首次个展,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3月31日。 引喻是文学中用来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以及借由某一种事物来阐述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绘画与文学虽然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它们的联系确也是显而易见,特别是在传统绘画中,绘画本身就承载着文学的使命,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艺术、美学领域所争论的。本次展览名为“引喻体”,暗含了艺术家作品中一贯坚持的社会叙事性,试图去经由个体经验与当下社会、时代的种种情境交融,来审视、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文婷的作品多与具体的社会图像有关,且取材广泛。其所选择的表现对象本身所携带的信息,画面中透视法则与空间关系的混乱,形体塑造与平面色块的叠压以及具象形体与抽象几何色块的并置,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喻体来肢解现实,同时也试图重建一个平行悬置于我们生活之上的现实。 在此次即将展出的新作中,其比以往更加重视画面的形式语言,且每幅作品背后都关联着一定的社会问题或个人生存感受的表达。但同时所绘对象本身又不仅仅是作为视觉元素而存在且服务于画面结构,或是一种精神性与情绪的表达,艺术家更希望它能够作为某个问题的引子、喻体或是暗示,从不同的线索或路径带领观者去观看与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碎片,而正是这些断裂的碎片从不同侧面拼成了今天的时代景观。 艺术家自述: 在中国当下这个特殊的时代,我认为艺术需要参与全面的社会启蒙,而不仅仅是视觉启蒙。我们现在最大的危机就是人们会慢慢地在从娱乐和形形色色中所获得的短暂的快感、刺激中消解掉个人对意义、自我生存的追问。 在今天,或是每天、每时每刻,地区城市化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都伴随着病态、扭曲的社会结构畸形地运转着,每个人都如同是一台大机器上的原件被安放在不同的位置上,而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都在极度膨胀的物质冲击和权力欲望下无处安放。对我而言,每天生活在其中如同是在一幕幕无声默剧中游走,所触所观所到之处皆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这种无形的自在使得我在工作时始终不能无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种种矛盾与现实、无奈与纠缠,因为你的一举一动、一个念头或一些决定,其实都早已默默地浸透了时代,并在个体身上投下了烙印。而在艺术内部的空间中去直面问题本身,来重新审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则是我希望不断去努力和接近的方向,因为艺术就是探索和感知生活及精神的一种方式,是人的思想力、创造力全面实现的手段,它本身就是指向超越的。 对我而言,拿艺术来做什么以及思考艺术对于自己的意义何在,是一个艺术家作为“人”表达和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从早期的“教皇”系列、社会现场到近期将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图像并置在一起,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重组重构,形成一个新的看似真实却又充满种种不合理的图景,戏剧性地再现了一个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情境,通过组合和并置产生的多重意义,以及平面与空间的错位与重叠来肢解现实,同时也试图重建现实——一个平行悬置于我们生活之上的现实,去打破人们在视觉观看上对空间关系和直观意义的既有期待。 但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美学意义,朗西埃曾提到:“艺术是一个容许我们继续质疑并重塑感觉与感觉之间关系的地方”,而我则试图在画面中去尝试一种强制性的图像覆盖,在呈现透视法则与空间关系的混乱,形体塑造与平面色块的叠压以及将各种具象形体、抽象几何色块并置的同时,希望能籍此经由个体经验与这个社会、时代的种种情境交融,来审视、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物体自身形象的穿插、纠缠、凝固、静止而冰冷地自我呈现,从而使得作品本身成为一种对现实最直接、最相应的对照,来跟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各种真实与荒诞交织、戏剧与现实并存、扭曲与束缚纠缠共舞。
|